人才短板怎么补?内培外引 | ||
| ||
从“台州制造”到“台州智造”,离不开人才的支撑。人才是一个城市的财富,人才多了,城市竞争力自然提升了。 截至2016年,我市组织实施了国家和省级对外引智项目485项,国家“千人计划”28人,省级“千人计划”77人,省级海外工程师63人。 但是,我市在主导产业、新兴产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缺乏,引才难、留才难、留下来发挥作用难等问题依然突出。 两会期间,“人才”问题也成为不少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。但是,台州需要什么人才,如何引进人才,怎样留住人才?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两位市政协委员怎么说。 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招才引智工作 随着台州经济结构优化调整,产业转型升级加快,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。可是,找才难、留人难的问题成了台州经济发展中的一个“槛”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徐岚说,因为存在人职不匹配问题,造成人才水土不服、无用武之地等现象,进而造成人才资源浪费,最终导致与人才黯然分手。 同时,与北上广及省内杭州、宁波等地区相比,虽然我市出台《关于扶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若干意见》等相关政策,但仍有不小的差距,而且配套设施等跟不上,也造成了吸引力不高。如一些创业人才,平时在台州上班,家安在杭州、上海等地,对台州的归属感不强,留不住人才。 大家都知道,台州高等学府屈指可数,一流科研机构比较缺,整体育才能力比较薄弱,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发挥足够作用,人才交流、技术交流没能很好互动,创新能力“先天不足”。 如何改变这些现象呢?徐岚建议,加大扶持力度,做好顶层设计,围绕台州的特色产业、新兴行业、重点项目对人才智力的需要,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引进人才。 “还要改进引才方式。”徐岚说,通过“校企”共建,合作式招才引智,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培训基地,开展项目研发洽谈、技术创新互动等对接活动,利用人才引进、技术攻关、项目拉动等方式,放大“校企”共建效应,并积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,形成进出更自由、渠道更畅通、方法更灵活的“柔性流动”机制。 “关键还在于用心服务留住人才。”徐岚说,可以充分发挥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对本地人才的培养,提升带动效应。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,加强联系沟通,帮助解决实际困难,提高人才的归属感。同时,采取政府引导支持、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模式,通过建立产业发展基金、提供创业贷款贴息和担保等多种途径,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。 此外,徐岚还建议加强交流学习,采取“互联网+人才+项目”模式,建立人才微信群,提供政策法规、产业导向、投资信息、创业项目等服务,为各类人才开展沟通联络、业务交流、资源共享提供网络平台。 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今天,技能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。 卢志米说,台州技师学院是台州市“十三五”重点建设项目,承担着培养本土化高技能人才的重任。建设台州技师学院,有助于加快台州社会事业发展,为加速台州产业转型升级、打造“制造之都”提供人才支撑。 与省内其他市地相比,台州技师学院起步晚、要求高。“现在一边依托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学,一边启动新校园建设工作。”卢志米说,以确保到2019年实现“3000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、6000人职业培训规模”的“摘筹转正”的目标。 那如何办好技师学院呢?卢志米说,学院要以裂变思维、赶超意识、实干姿态,撸起袖子一干到底,做好“三高”文章,把台州技师学院建设成为国家重点、省内一流的综合性技师学院。所谓“三高”,是指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办学、高速度推进。 学院建设时,要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,面向世界、面向产业,对接德国4.0,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服务。学院要以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,以优势特色专业构建为先行,力争在1-2个办学周期内成为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、工匠品质鲜明、管理智慧科学的技师学院。 “参照国家重点技师学院办学标准,规划建设新校园,各项设施和功能符合国家重点技师学院标准,满足万人办学规模需要。”卢志米说。 据了解,校园规划占地650亩,一期工程350亩,校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,其中实训实习场所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,计划今年6月开工建设,确保2019年9月投入使用。 “办学时,人才的培养和台州产业相对接,让人才和产业需求紧密对接。”卢志米说,学院要坚持“高端引领、校企合作、多元办学、内涵发展”的办学理念,以培育“工匠精神”和职业能力为主线,与企业共建专业、共建课程、共建师资、共建实训基地;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,与上市企业开展委托培养,共建二级学院。 为使专业设置与台州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,接下来,学院将开设模具设计、汽车维修、数控加工、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等技师专业,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、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、化学制药、城市轨道交通控制、无人机应用技术、电子商务等高级工专业。 | ||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 | ||
| ||
上一篇: 下一篇: |